一座幸福之城,必定是讓人民宜居安居;
一座品質之城,必定是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;
一座生態之城,必定是讓廣大老百姓望得見山、看得見水、記得住鄉愁;
……
環境就是民生,青山蘊涵美麗,藍天洋溢幸福。放眼朔州大地,只此青綠滿目新。
近年來,朔州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,堅持降碳、減污、擴綠、增長協同推進,從系統工程和全局角度尋求生態保護修復的治理之道,以綠色發展為墨、生態環境作筆,讓文明的生態“綠”為朔州大地再添新輝,為美麗朔州繪生態長卷。
朔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宋衛東介紹,2025年1—4月,朔州市環境空氣質量綜合指數為3.67,同比下降16.4%,優良天數為101天。朔州市4個地表水國控斷面3個Ⅱ類,1個Ⅳ類;9個地表水省控斷面1個Ⅱ類,1個Ⅲ類,4個Ⅳ類,3個Ⅴ類;國、省控斷面水質保持穩定。
啃下“硬骨頭”?共繪“朔州藍”藍天白云映蒼穹
從高處俯瞰朔州大地,美麗風景盡收眼底:云朵隨著氣流緩慢移動,碧藍的天空與青山、高樓形成一幅山水畫;城市鮮花競相綻放……這一幕幕賞心悅目的美景,凝聚著朔州市廣大干部群眾鉚足力氣改善空氣質量的決心和干勁。
“指揮棒”指向明確,才能所向披靡。朔州市委書記王帥紅發出“要扛牢生態環保重大政治責任,緊盯目標任務,抓實問題整改,持續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”的鏗鏘之音。
市長吳秀玲要求全市目標一致、齊力攻堅,開展環保大整治,構建環保大格局,實現生態環境的大變樣。市領導經常帶隊組織開展調研、督查暗訪,為污染防治攻堅戰把脈開方。
“偏重”的產業結構,曾是朔州生態環境不能承受之重。
朔州是煤電大市,面臨著如何擺脫“兩個過多依賴”,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課題。為此,朔州市發揚釘釘子精神,踏石留印、抓鐵有痕,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。
聚焦問題抓要害,找準病根開藥方。為了持續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調整,朔州市嚴守生態保護紅線、環境質量底線、資源利用上線和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的“三線一單”生態環境分區管控。在產業布局、結構調整、資源開發、城鎮建設、重大項目選址時,將“三線一單”生態環境分區管控作為主要依據,嚴把準入關。
在堅決遏制“兩高”項目盲目發展中,針對“兩高”項目逐個與“三線一單”的符合性進行分析,深化“兩高”項目環境準入及管控要求,為源頭預防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。
抬頭看見藍天白云,低頭吸上清新空氣,是民心所向、民意所至。朔州市立足實際,每年制定藍天保衛戰行動方案和專項整治行動計劃,建立大氣污染防治重點任務“清單”和“網格化”監管體系,全力推動各項大氣污染防治攻堅任務落實。
為從根本上解決民用散煤污染問題,朔州加快推進清潔取暖改造,按照“清潔取暖全覆蓋、三年任務兩年完”的攻堅目標,圓滿完成國家備案改造任務。全市熱源側三年共完成改造22.95萬戶、1547.26萬平方米,基本實現城區、縣城和農村清潔取暖率達到100%的總體目標。
隨著污染防治工作的縱深推進,剩下的都是“攔路虎”“硬骨頭”,怎么辦?防治污染,不僅要“合力治”,更要“源頭防”。每到夏季,臭氧已經連續成為朔州首要污染物,連續高溫天氣,有利于臭氧的形成。VOCs(揮發性有機物)是大氣中形成臭氧的重要前體物,VOCs涉及企業和門類眾多,治理難度大。為了摸清VOCs的底數,依托專家團隊,對工業涂裝、汽修噴涂、包裝印刷等重點行業的VOCs排放展開采樣分析,有針對性地開展污染防治。
從遮天蔽日的霧霾天,到頻繁出現的“朔州藍”;從推窗“看天”的集體焦慮,到出門賞景的心情愉悅,這嬗變的背后,是全市上下矢志不渝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交出的精彩答卷。
沿河“大合唱”?共譜“桑干清”綠水青山秀大地
北國風光一到冬日,往往是千里冰封、萬里雪飄的景象,然而在桑干河上游朔城區神頭泉卻另有一番景致。這里的泉水常年保持在14℃以上,清澈見底,數以千計的候鳥在空中起舞,構成了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動人畫卷。
如何讓發展之舟在碧水中揚帆起航,成為朔州市加強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主攻方向。
河流的污染,根子在岸上、源頭在流域。
提前預防,主動作為。每到汛期來臨前,提前安排部署汛期污染強度管控,突出城市、農村面源污染防治,嚴防旱季“藏污納垢”、雨季“零存整取”等突出環境問題。
為營造美麗、宜居、文明的生態朔州,今年3月,一場劍指突出垃圾集中整治攻堅行動吹響“號角”,以“全域無垃圾死角”為目標,對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主次干道、公共場所及屬于環衛管理范圍內的城中村、居民小區、集貿市場、建筑工地等,農村,工礦企業及周邊和國省區鄉道路及鐵路、機場沿線,開展了為期一個月的垃圾集中整治攻堅行動。期間,共出動環衛工人2700人次、清掃車輛650臺次,清理生活、建筑、雜物等各類垃圾1.7萬余噸。
通過垃圾集中整治攻堅行動,有效預防污染物隨著雨水進入河道,為改善河流水環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。
涓涓細流,浩瀚江河,水質好壞一頭牽動著百姓的生活質量,一頭維系著社會的和諧發展。
今年以來,朔州市不斷完善水環境問題發現和解決工作機制,通過分析預警、調度通報、跟蹤督辦等方式,分析水環境形勢,精準識別突出問題,并及時發出預警。開展水環境工作滯后地區調度協商,分析滯后原因,落實整改措施。
嚴格控制污水入河,實施污水處理工程,新建污水處理廠5座、處理能力7.4萬噸/天,提標改造5座、擴容2座,總處理能力達21.9萬噸/天,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;實施礦井水深度處理,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Ⅲ類標準;化工、陶瓷行業實現廢水零排放。
推進再生水、引黃水置換工程,完成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項目5個,關井壓采1400多萬噸。開展神頭泉治理與保護工作,出臺了《朔州市神頭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》。
一系列科學有效、精準到位、擲地有聲的舉措,構筑起一道道堅固的水污染治理屏障,讓清澈的河流成為朔州驕傲。
打開“綠通道”?共筑“致富夢”展現播綠新魅力
從漫山遍野的林地草坡,到如嵌畫中的美麗鄉村;從碧波清流的桑干河岸邊,到開窗見綠的宜居城市……有春天的氣息萌動,有生命的拔節生長,朔州大地目之所及風光美、氣象新。
俯下身,傾耳聽,那是時代的脈動、奮斗的足音。
朔州市牢固樹立“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”的理念,順應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筑牢生態屏障,提升生態文明,不斷增強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,為加快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強勁動力,走出了一條符合朔州實際的新路子。
作為一座伴隨改革開放應運而生的新興城市,煤電產業為朔州經濟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朔州市立足區域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,統籌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,加快風力發電、光伏發電、綠色儲能等上下游新能源產業項目培育,推進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,構建涵蓋風力、光伏、儲能等多種形式、門類齊全的綠色低碳新型能源體系。目前,全市新能源已并網發電和在建裝機容量達到了1311.4萬千瓦。
在右玉縣高家堡鄉,一座座白色風車傲然聳立,緩緩轉動,這里是國電投右玉高家堡風電場100MW風電項目所在地。該項目年利用小時數約2400小時,年發電量約2.4億千瓦時,每年可節約標準燃煤7.52萬噸,節能減排效果顯著。
朔城區利民風電項目、平魯區大山臺風電項目、懷仁友能一期風電場、山陰織女泉風電場……高山之巔、曠野之上,一座座巨大的風力發電機昂首挺立,白色葉片緩緩轉動,綠色電能隨之送入了千家萬戶。
一個個新能源項目簽約落地,綻放出高質量發展的無限生機。
行走在朔州的鄉村田野,滿眼翠綠、萬物豐茂。
既要“富口袋”,也要“富腦袋”。從“煤炭村”向“文旅村”轉變,西易村邁出了關鍵的一步。朔州市平魯區西易村舉辦的2024年首屆夏日嘉年華,以采摘基地為基礎,拓展了露營基地、水上樂園、萌寵樂園、網紅美食、生態垂釣、酷炫夜景燈光等多個項目,全力打造大型“暑期嘉年華”活動。短短10天,首屆夏日嘉年華的旅游收入就高達128萬元。
昔日鹽堿地“長”出了綠色經濟。朔城區水稻種植已從最初的50畝試驗田,發展到今年的3200畝,引進稻花香原種,地域也由朔城區神頭鎮、滋潤鄉的8個村推廣到周邊縣區,走出了一條從無到有、從有到優的發展新路。
綠色映底蘊,山水見初心。朔州大地的“顏值”和“氣質”持續提升,經濟“體格”和“體質”越來越好,以生態優先、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,動能更足。天更藍,水更綠,山更青,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的新期待正不斷得到滿足,美麗朔州建設的步伐正堅實地向前邁進。(任永亮?張志武)